建築裡須留一個空..... 因為留出一個空,才能把自然裝進去,成為創造性的自然,也就是所謂的第二自然。 ......毛森江《清水模的極致》
現代主義建築開始使用的大面玻璃,讓透明的建築實體成為可能,在光線的照射下,創造出建築內外的空間連續性,然而建築空間中弔詭的是,沒有了這些建築實體的對比關係,完全的透明性只會剩下空殼,如同密斯·凡德羅的方斯華住宅(farnsworth house)的透明玻璃盒子所呈現的空蕩。我們不能只是字面的理解建築的『透明性』,因為並不是任何採用玻璃作為內外區隔就足以產生出建築中所謂的透明性,建築中透明性的獨特意涵,更包含著豐富的對比、層次。那是『穿透性』這件事與實體交錯而產生的空間體驗,沒有了這些實體的幫助,我們無從對比地看見建築中的『穿透性』。
安藤忠雄的建築雖然表面上是以厚實的混凝土所構築,但其吸引人的卻是對『穿透性』這件事的深刻參透。在他最早立名的作品住吉的長屋中,兩相對應的玻璃屋間穿透至橋與向下的挑空,而產生出了他建築中第一次出現的『穿透性』。而後的案子中,京都的The Times 透過橋與大小光井產生出『穿透性』,而在六甲教會的斜向牆產生出了以玻璃面對混凝土牆的狹小庭園,而產生出『圍合』的穿透性,甚至到了陶板名畫之庭以多層交錯框架產生出了『錯位』的『穿透性』。在他的建築思考中每個案子都是在挑戰與定義『穿透性』這件事。在他的建築中顯少在牆上直接做開口,那不是他認為能產生的『穿透性』來源,而是透過對比而產生出『穿透性』。沒有那些實牆在玻璃之外的存在,那玻璃之外所見的就只是外部,而產生不了建築的『穿透性』。
在這個案子中,穿透性主導著這個設計的思考,後方三樓的大挑空,各個樓層藉由這個挑高空間產生出垂直的的穿透性,產生出了第一度的穿透。各個樓層間的穿透樓梯產生了內部穿透,弔詭的是因為這些樓梯在中央的存在,這個原本尺度狹窄的平面空間,頓時生了放大與垂直視線的空間效果,如果沒有了這些樓梯以穿透性的方式存在著,平板的空間反而會顯得狹小,而失去焦點。視覺在穿透的過程中,巧妙的玩弄我們腦中的尺度感,穿透性確實是建築中最弔詭的思考點了。雖然這是一棟以厚實的清水混凝土改造的老建築,但建築中透過『減法』建築所產生的『穿透性』,卻是這個建築的最重要特質。
雖然這是一棟以厚實的清水混凝土改造的老建築,但建築中透過『減法』建築所產生的『穿透性』,卻是這個建築的最重要特質。這是一個理解穿透性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