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粗獷-不完美美學-宜蘭 礁溪鄉公所

黃聲遠/2002

不完美的美學強調自發性,破壞性,過程性和精力,而不是形式上的完美。

………. 安迪·漢密爾頓 Andy Hamilton 

《不完美的美學 The Aesthetics of Imperfection 》


維特魯威在他著作的《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中為建築設計立下了三個基本而主要的標準:持久、有用、美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在義大利原文中『美觀 venustas』有著魅力,風度,美容,優雅,可愛的意涵,是一種關於完美的精神狀態。人類在新事物的追求上一向有著嚮往完美的精神狀態,對於新建築、新設備、總希望是新穎完美,似乎新造的事物總要帶有『完美』的關鍵字。對於建築中的完美狀態的追尋,一直是如同陰魂不散的幽靈般的纏繞著設計者,似乎要以創造出新穎完美的建築方為理想的新建築的狀態。


英國哲學家 安迪·漢密爾頓 Andy Hamilton在他 《不完美的美學 The Aesthetics of Imperfection 》一書中以爵士樂作為範式分析,如果將音樂分為是兩個對手的美學,一種是在美學中強調完美、構成完整的聲音、柏拉圖式的結構,相反的則是不完美的美學、是自覺的、超意識的、人本的、重視事件或表演過程,如同爵士音樂般的即興卻充滿人性。而在藝術當中也一直存在著完美與不完美這兩端的鬥爭、無分軒輊,藝術史上有時甚或是不完美派站著上風的機會較多。而對於缺陷、殘破與即興的不完美美學狀態,在建築中似乎一直難有著立足之地。建築史一向是完美主義站有著主導的優勢,前衛與完美佔據著勝利的地位,擁有著建築上主流的發言權。


我們需要努力使思想擺脫所有審美觀上的先入之見,不是為了解構現有系統,相反的透過添加不可預測性的度量,來建構新鮮的、不可預測的系統,增加不可預測性,創建出意想不到的方法,在不同感知上引發意外。過去所有的建築依循一定的準則,如有機建築模仿或受自然的約束,混沌建築是引發混亂與不可預測之形象,但本質上既不是隨機或是偶然發生的結果,而是依循過程,是設計過程中疊加概念的產物。混沌系統的目的是創建一種新的架構,不可能理解,意外和美學上的多重性,但仍是有規則的,如環境因素、多視角、多空間、允許脈絡關係、非單一數學體系、於是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獨特性,一如貧民窟、各種類型的鄉土建築,雖是雜亂無章的發展,不是設計/思想/整體概念的結果,而產生混亂。混亂不是隨機,而是自由疊加概念的發展,而產生出新的組織形式,因而能跟當代社會發生關係因而產生意義。我們的思想受形狀,圖像和文化的製約,除非我們下定決心努力擺脫。如果不去解構過去的美學結構,並敢於拋棄它們,無法產生出新建築。


這個建築有著如同爵士音樂般,即興而不完美的美學狀態,在建築的追求上捨棄了追求材料上、構築上的完美狀態,解開了近代一直套在建築設計思維中關於完美的枷鎖。或許是受了這些西方解構建築主義的大師們的形式影響,對於建築中解構一詞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被理解為流動、凌亂狀態的建築,的確對於反構成這件事而言,沒有什麼比凌亂的構成,是更適合於作為拆解既有建築中對於完美的秩序與構成,而最終解構的對象是關於建築中完美美學的這件事,而達成了不完美美學的實踐。


這是一個思考關於不完美美學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