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空間被看作為一個重要的手段,用來減輕由於現代建築使空間分離成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遠......黑川紀章
『灰空間』一詞最早是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築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以達到室內外過渡的目的,如建築入口的柱廊、緣側、簷下、陽台等這些空間。也擴大理解成過渡到那些室內專用空間的公共廊道空間,建築設計要做的是將這些灰空間加以放大與自由。在西寶國小這個建築中,大部份的空間都是灰色與白色的空間,而將黑空間極小化,以不同的高差、角落、創造不同狀態的灰。六角形幾何的的多邊狀態,正能創造出最多的角落,這是個少數在台灣能實踐灰空間概念的教育建築。
在一般學校的設計觀念中,多以兒童學習圈的概念來做設計的思考,而產生了在一個教室中的個別區塊設計。在學校建築的活動本質設計上,設計上最有突破的算是日本建築師 小嶋一浩(1958~2016),他在『黑與白』案中提到,如果說在一個建築中的那些專用空間是黑色的,而那些走道與公共空間便是白色的,在多數現代建築中白色的公共空間逐漸的被擠壓到剩下最少的走道,建築要做的是將這些白色空間放大與自由化。而如果說黑色空間代表絕對的隱密,白色代表完全的開放,那麼其實我們需要的回洞空間實際上大部份會是灰色的,就是需要不同隱私狀態的活動空間,需要不同深淺的灰,建築要做的,是藉由不同的裝置調整灰色的自由,或是對於灰色狀態的定義。而他所設計的學校便是這些灰色狀態建築的實踐。
村落式的建築排列,形成了具有村莊感的建築,不大的學校、小班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重疊的活動圈中多元的學習,與一般直線走廊區隔的教室模式,產生了活動極大的不同。在台灣一般的學校設計模式中,大多數都難以擺脫直線單格籠式的空間配置,即便是在學習圈、活動圈,情境學習等這些活潑的教育方式早已被廣為接受的現在,仍然少見勇於突破獨立單元直線的建築設計。
這是一個理解『灰空間』之一概念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