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幾何-方程式-高雄 美麗島站

 

高松伸/2008


建築是凝結的數學方程式...... 伯特蘭 羅素 Bertrand Russell 數學家


幾何的創造一向是建築最核心的創造,而這是台灣少數以幾何為創作核心的建築。這個建築幾何有著純淨的三角函數原始公式。


現代主義建築末期開始走向了兩個路線的分界:數學幾何上的創造與國際樣式玻璃方盒的這兩條路線,最後是數學幾何上的創造留下了現代主義建築中重要的作品。與使用既有幾何原型再加以排列組合進行設計的方法不同,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建築的本質,那麼建築的創作就必須建立在幾何上的創新上,才能為建築帶來空間本質的根本改變。60年代的現代主義建築,走向以空間幾何的創作做為設計思考的根本,從大家熟知約恩·烏松John Utzon的雪梨歌劇院 (1959),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的東京的聖瑪麗亞大教堂(1963),馬歇爾·布魯耶Marcel Breuer的馬斯基根 聖法蘭西斯教堂 Saint Francis de Sales Church, Muskegon USA (1966)等、甚至是陳其寬、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教堂(1963)。1960年代的建築,可以說是『幾何創作』執掌了建築的方向。不再滿足於方圓的排列設計,也拜混凝土的可塑性之賜,開啟了那一個幾何的黃金年代。


幾何學的知識是建築師再現與傳達構想的基本工具,是理解建築空間實虛的基本,也是計算設計構成的結構與構造的數理基本,方能將形式描繪給其他一起完成建造工作的所有人。沒有幾何數學的基本,一條曲線都不知如何形容自己。建築的幾何高度的建立在數學技術的發展上,以漸近線 Asymptote 及 漸變線 Gradient 而構成的函數關係,而以面構成建築中面與體的關係,以兩端不同幾何產生出幾何體上的漸變,產生出多度的變形。這個建築從一端的單一垂直線漸進變形到另一端入口的三角形,而形成了漸變體,而與丹下健三的聖瑪麗亞大教堂或是路思義教堂的數學構成有著相同關係,這樣的幾何成為現代數位建築幾何的原初形式,而演化出更加複雜的形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