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建築應該模仿自然生態系統.......楊經文 Ken Yeang (馬來西亞知名生態建築師)
這應是長期關注在綠建築實踐的九典,面積最大的一個大型建築。直接挑戰了過去以中小型建築如圖書館、花博展館等實踐的綠建築,在建築尺度放大後的設計方法調適。在這個案子中可見的有過去成功實踐在建築中的綠屋頂、遮陽板、生態水池、太陽能板,當然還有其他不可見的綠建築九大指標。 建築採9字型配置,中央中庭設置大型遮陽棚,作為浮力通風,成功的擋住了豔陽,創造出中庭的遮陽。
這棟建築因為採用封閉式構造,於是在玻璃帷幕前,使出渾身解數地以各樣的遮陽技來遮擋陽光,大出簷、遮陽板都能有效的遮陽。特別是在亞熱帶地區,日光的難處在於一但遮陽後連帶的連日光也被遮擋,光是這一個經典建築兩難,就有無數的建築師對此提出相當精彩的解答,馬來西亞以熱帶綠建築聞名的楊經文(Ken Yeang)以方位計算遮陽板角度,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以隨光控制的可動式遮陽採光版,隨時調整移動以獲取最大的遮陽光效,或是以鏡頭光圈式的自動控制採光,或是以碎形光濾網以極小的濾光網遮陽兼反射而創造出微光區(Meso light),有太多在日光上的嘗試,而因此累積出日光控制的專業設計,以數學模式為主導的遮光設計,因而在當代強調遮陽的建築中,產生了高度參數性格的建築立面形式,這樣以數學與參數為主導的設計方式,強調了綠建築的高度理性特質,而非形式上的意志自主,這樣的建築精彩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數學公式的尋找,而轉換成實際的構造,形式的來源來自於光數學的連續線性而非自由意志。
向來在建築設計上,遮陽與採光始終是兩難。特別是在台灣的熱帶氣候,需要大量的遮陽,但辦公室的使用卻又是需要大量採光的空間,於是在建築設計便算計著哪一種組合模式,真實的對於能源有效益。人造光源的耗電量大幅地低於熱交換所需要的耗電量,遮陽隔熱這件便是建築的首要敵人,建築的遮陽技與斷熱技的發展是真實的重要,雖然拜節能玻璃光學膜的技術,而能隔絕了百分之四十的熱能,剩下的便是有賴遮陽在各個方位上的對應角度設計,來達到最大的綜合效果。在這個案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思考,節能的設計某種程度一如雞尾酒療法般的多元而綜合。
這是觀看如何將節能雞尾酒策略應用到現代建築的調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