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構築-編織-台北 林森茂茶行


簡單的營造、清晰的構成以及單純的材料,即能生發出最原初的美。........ 密斯 范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人類最早的構築術就是編織,編織這個動作應該是人類最早做出遮蔽身體的方式,遠古時期的人類還沒有金器工具切鋸石頭的時候,石器能駕馭的大概就只有樹枝藤葉這類軟性的材料,而只能透過這些材料編織出可以禦風遮雨的牆面,使用稻草竹藤如同燕子築巢般的編堆出屋頂,『編織』這個動作或許可以算是人類構築的起源。東方產竹,因此東方的器物傢俱有相當多是以竹造編織而成,也應用在建築上的門版窗板上,而形成東方特有的材料形式。東方建築使用竹、木這類軟性而自然的材料,相對於西方石造鋼鐵混凝土這類硬性的材料,使得東方建築一向具有柔弱的特質。


以研究傳統建築與構造關係的日本建築師偎研吾,算是最早將傳統建築中的材料創新設計應用在現代建築中,一直以自然為素材作為建築創作的主題,應用木材、泥土、竹子、石板、和紙等天然材料,創造出表面柔弱的弱建築,使得建築一方面呈現出日本傳統特質,一方面呈現出構築的特質。在全面由鋼鐵混凝土制霸的建築時代中,建築的外殼被包裝起來,建築設計不自覺地演變成了人造包覆面材的裝飾性設計,構築性與表面分離,建築中構築的特性被消滅了,因此運用自然材料並且以對應材料來設計出不同的構築方式,真實的呈現出構築特質,喚醒了這個被現代建築所遺忘的『真實明燈』。開創了當代建築往真實構築的設計方向前進,而建築中所帶有的編織與疊物的構築特質,成為當代建築的顯學,作為銜接材料與空間的媒介。


以創造出紙管建築而聞名的日本建築師坂茂,在龐畢度中心梅斯市分館(2011)的設計中將編織概念應用到木結構上,藉由木材的彎曲饒性創造出如同雲般的流動建築。而他後續所設計的九州大分縣立美術館(2016),使用大分縣所產的杉木,融合在地的傳統竹編工藝,創造出編織格柵空間。同樣是日本建築師的伊東豐雄在岐阜市中央圖書館(1997) 的建築中,更是將編織大量的運用在大面積的天花上,形成波浪彎曲而透光的圖書空間。可以說『編織建築』這一觀念在過去十年的建築發展中,成為建築重大的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