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光-神聖-台東 公東高工公東教堂

達興登建築師 Justus Dahinden


建築與光的共生不只是在陽光下創造出形式,

而應該是讓光成為形式

………理查邁爾 Richard Meier

這大概是台灣最接近柯比意建築的建築了。雖然這樣說對同樣是瑞士籍的建築師達興登(Justus Dahinden)是有點不敬了。而這兩位同樣是瑞士籍的建築師,相同的在1950年代中,一東一西的留下了相同精神的建築。達興登被公認為是歐洲戰後現代建築發展史中頗具代表性的建築師。公東教堂座落在三層教室樓的屋頂上方,在1958年興建、1960年落成,以清水模材料外觀,東側立面以垂直水泥版柱做遮陽,階梯設置在大型挑高空廊中,以獨立出挑的端點式陽台創造停留,外露的水泥鑄的雨水排水口,大窗小窗自由而錯落配置。而展現出現代主義中的模矩精神,那是現代主義對於混凝土極端理性與工藝思考下的代表性格。

一進入教堂內隨即被光所吸引,達興登建築師創造出不同時間的不同的光影,為建築加入了時間的感性,在屋頂上方的主樑版上開窗引進早晨的東向陽光,將光折射在水泥屋頂上,而創造出銀色光亮。在面對西側的牆面鑲嵌彩繪玻璃,在下午時分射入七彩瀰漫的光影。聖台前方為了創造講壇的光亮,因而做了立窗大面開口,創造了明亮卻又不直射的穩定光源,與神連結的神聖光影是這個教堂唯一且最重要的主題。光影,這件在柯比意1954年落成的廊香教堂,即將光影這個建築中永恆的命題,在單一個建築中做了最多的實驗,而使得光也成為現代主義的標記之一。完全脫開了他舊有提出的「新建築五點」(1926) 與「模矩」(1950) 的思考,而進入了光影的詩意創作,柯比意思考著建築中永恆的向度,光影是他晚年對於建築命題唯一不變的答案。

雖然一般認為,公東教堂的這些建築元素與柯比意同樣在1960年竣工的拉圖雷特修道院(Couvent 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有著近似性,公東的清水模外觀、遮陽板、出水口、階梯設計等,都近乎柯比意式設計。1953年柯比意來到了法國中部里昂的拉圖雷特,1956年完成了設計而開始了建造,至1960年落成。而白冷會錫質平神父邀請當時年輕的達興登,在1958年開始了興建,不約而同的在1960年完成了這兩個教堂。兩者在地球的兩端神合的相似,時間上的重疊很難說這樣的建築是來自於仿效,而是時代精神不約而同地影響了這兩個案子。對於光的啟示來自於更早的廊香,對於構件的啟示則是來自於包浩斯,清水混凝土來自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著貧困而產生的粗獷主義,在同一時代在建築上的創作中,總是彼此交互的影響著。而無論建築的技術或是幾何如何地演進,或是觀念、風格如何地更迭,建築中必定仍有著永恆不變的主題:光,這也是為何我們現在看這些作品時,仍能感受到建築的力量,那是連接於建築本質的根源,二千年前哈德良建造出萬神殿,那光至今仍不朽的照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