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社會性-社區-台東 青林書屋

陳俊朗 簡安詳建築師事務所

 

很多事情其實你只要讓小孩子作主,很多事情就開始變得…比較美好。.....陳俊朗(陳爸)


這個案子最著要的意義在於建築中的『社區參與』。『很多事情其實你只要讓小孩子作主,很多事情就開始變得…比較美好。』這是在建築師雜誌採訪中的一句令人觸動的話。在拜訪書屋時,遇到了當地放暑假的孩子,三三兩兩地在不同角落活動遊戲,有的準備著下週要去單車環島的工作,有的在大階梯中遊戲一旁有滿地散落的書籍,有的在夾層中奔跑,每個孩子似乎都是這裡的主人般的自在,孩子說,每天下課都會過來這裡,在台東,孩子除了大自然,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到書籍、遊戲,這也是發起人陳俊朗想要在台東各地位孩子提供的,只是一個去處,提供了書籍材料,他們就會自己吸收,一個書屋『參與』了社區的改變。


這裡選擇以自立造屋的尺度與營造方式讓居民可以參與興建,全台535名志工分批到青林,花了9個月,取泥土混稻草製作土磚蓋出書屋,而且這是全台第一個申請到使用執照的鋼構土磚屋。說到參與卻是個不容易的過程,很多的設計決定會被這個因素而改變,內部空間以二點五米的模矩為單元,是一個合理考慮了運具、工具,可以以人工可以完成工作的尺度。這裡選擇以鋼構土建築,土磚牆、夯土牆的混用工法,讓更多人可以加入在建造的過程,而產生建造的參與,而不是旁觀者。這裡也在實驗將來如何讓更多的人可以介入的模式範型,讓土磚成為可以推廣到台東各地可以自立建造的材料,這當中面對每個地方土質的不同,將來收集資料分析,將台東不缺的泥土與豔陽,成為從材料著手的環境永續實踐,親近自然、低碳排放,將造屋成為了社區的『參與』過程。


在空間設計上,在建築中央以超大溜滑梯與大階梯教室的組合,讓孩子可以參與加入在空間中學習、遊戲、隨時的產生不同的活動圈,減少了單一使用的排他性,建築內部雖是單一的大空間,卻有極大的使用彈性,以兩個不同方向的階梯會交會在中間同樣高度的樓梯平台,又是極度的分散區隔,這樣的碎化與遊戲介入的策略,成功的創造出了自然的活動角。讓孩子有最大的空間『參與』機會。


但這個建築重要的完全不是建築,而是書屋發起人陳俊朗(陳爸)那個要照顧部落孩子的發心。1999年陳爸帶著積蓄回到部落,將自己丟到台東偏鄉,花了十六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個小書屋,建和、建農、美和、溫泉、南王、知本、小高、國高8個書屋。「孩子的書屋」共照顧14個社區,350個孩子。他們曾經完成腳踏車環島挑戰、棒球、小鐵人訓練,去年開始獨木舟訓練。「孩子的書屋」從陪伴出發,從一把課後的吉他開始,現今擴充至教學、運動、音樂、產業、農業、營繕與社服七個面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藉著書屋的這個活動,開始組織動員社區的人力物力,凝聚起一個地方的合作,如果沒有了這個組織槓桿的起點,在部落中都無法內化成為自主改變的力量。如同謝英俊所提倡的自力造屋,做的也是社區部落中關於人心的工作,那是建築以物質的力量達到非物質的精神性變化,建築的精神向度即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