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語言-符號學-嘉義 故宮南院

姚仁喜/2015

 

現代主義是關於空間,後現代主義是關於溝通..........羅伯特 文丘里 Robert Venturi



中國的書法可以分為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工整筆直如宋體的直線結構穩定性,一個是草書曲線的自由與奔放,唐朝被稱為醉僧的懷素以善狂草知名,細瘦的字體自由地在空間中流動,創造出書法中前所未有的流動線性。而當代書法大家董陽孜以留白造境,書法的靈動源自於留白部分所建構出的空間關係,沒有那些留白便顯不出轉折之韻,如果說書法要能成為建築的關鍵或許留白的部分比之線性的部分更加重要,沒有大空間的餘白就無法見出當中轉折,建築是線的創造更是關於白狀態的創作。


建築中的線性與流動關係,可以說一直是建築設計中的一個主軸,甚至可以說是建築的本質之一。建築在相當程度可以簡化地理解為線與體的創作,中西的古典建築線與體是平行的關係,直線的廊道與建築體平行的並列。而到了現代主義建築將線與體在設計上開始分離而達到了自由,線的流動關係自此開始不再受限於體的樣式,在設計上各自獨立自由發展,而因為這樣的脫離,而達成縫隙空間與灰空間的產生,創造出流動的感知。尺度是這當中的關鍵因素,從建築外部的形式思考做為起點的建築,在如此大尺度中人在其中無法感知流動,需要依賴在線與體關係上的脫離。


以符號學的語構學表現建築形式,一直是人類文化一部分的特質,從後現代建築直接的將符碼(Sing)應用到裝飾來表達建築與地域文化上的關聯,而逐漸演化到以抽象的象徵(Symbol),或以更為抽象的隱喻(Metaphor) 來建立空間上的連接,都可視為是表現主義,是一種將建築視為一種傳遞意識訊息的語言,一種語言的建築。


以書法概念回應故宮這個文化上的巨大命題,以傳統書法中的流動的形式加上來自於傳統的形式詮釋,似巧的與建築中的流動樣式對應,建築的形式象徵成為一幅後現代主義的抽象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