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永續-搖籃到搖籃-台北 花博遠東環生方舟

小智研發

好的設計就像大自然,大自然沒有浪費這回事! ......威廉.麥唐諾 William McDonough 《 從搖籃到搖籃 》



『搖籃到搖籃 』(From Cradle to Cradle) 的思維,是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 所提出的觀念,強調大自然中沒有一樣東西是無用的,都是可以提供給下一個自然循環的能量而因此能生生不息,因此人類生產的物品,應該也具有如此的思維,使每一樣產品在設計時就要思考材料的來源,以及材料一旦到了壽命的終了時的去處與回收方法。無論是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劃,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斷循環利用,依然不減其價值(甚至還能增值利用),讓材料從生產的搖籃持續走向下一個生產的搖籃。


建築向來被視為是消耗最大量能源的產業,從水泥、鋼筋生產期間的大量耗能,到砍伐木料傷害的雨林。他的生產過程已經是大量的傷害地球。而到了建築物的生命終期時,其廢棄物又多數是無法再生,廢鋼筋或許能煉鐵,但最大宗的水泥、木材、幾乎都成了難以回收而只能去掩埋場,成了最棘手的廢棄物。受到建築學固有的構造慣性箝制,建築設計習慣以『既有建材』作為設計起點,鋼筋混凝土、鋼骨、已經慣性的成了大多數建築設計師的內建程式,所以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或是鋼骨建築還是大量的被生產,目前在我們大多還是無法從源頭的建材使用改變慣性下,只能消極的以增加廢棄物的再生去處,就以玻璃而言:廢玻璃佔了垃圾量的百分之4.91。在台灣目前建築材料上能做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有:作為人行道混凝土磚、道路骨材、磁磚骨材、人工砂、景觀材料等。而最大量的混凝土則是只能作為回填道路或是土木工程的材料。是靠消極的方式來處理。


既然材料是作為設計選擇的重要思考起點,就必須要思考建築運用非傳統材料來作為主要建材的可能性。從搖籃到搖籃的建築,看來還有許多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追求沒有一棵樹因為這棟建築物而倒下的建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