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
我們建造了太多的牆,而沒有足夠的橋樑.......艾薩克 牛頓 Isaac Newton 數學家1642~1727
世界各地都遺留著上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所興建的大型工業遺址,這些遺址在各地漸漸地成為文化上受注目的焦點,而形成空間中的異質經驗,以工業遺址作為新建築場域的設計典範是在德國魯爾區Rhur 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Stiftung Zollverein,2001年將煤礦礦廠改為工業博物館,將工業革命時期採礦的巨型機器作為空間,在歷史遺跡中置入一套截然不同的線性路徑,因而產生出時間與空間的對話,使遊客在巨大的工業機器中穿梭,而成為工業遺跡再生的空間設計範型。在工業遺跡中更有著建築中雙重的空間與時間關係語境:一個是空間與過去的時間關係、一個是在空間與移動中的時間關係。
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在建築中有多重的樣態與詮釋,而以『動線circulation』作為時間空間概念與真實的連結點,『動線circulation』 作為建築中一項重要的基本,無論中外古典建築中動線等同於與空間配置架構模式,多是以走廊作為配置性的支配元素,建築『動線』完全主導了整個空間模式,一種以動線為主導思考的建築模式。
『步橋」這樣的空間元件及動線模式在建築史中一向不受重視,以步橋作為建築主體在建築史上或許要提到16世紀義大利版畫家 Giovanni Piranesi (1720-1778),他終其一生浸淫在建築圖畫的世界中,最早的作品以廢墟與監獄為主題,在巨大的建築中並置了建築與吊橋,諸多斜向連接於天空之橋,打破了傳統建築對稱的思維,揭示了步橋作為建築主角的可能。
現代建築開啟了以動線作為建築思考的探索,以電影式動線動線的概念,空間經由線性路徑被體驗,建築成為線性式的序列空間體驗,以步道為建築思考的核心,創造出建築內部的空中漫步感,橋是建築中開啟時間的關鍵,而建築需要的是橋而不是牆,橋能展現時間而牆只能阻斷一切關於時間的可能。
在十鼓糖廠的動線中,有著豐富的時間與空間關係,建築師創造了與樹圍繞爬升的動線、在圓筒倉中迴旋爬升的動線、在筒倉中央穿越的動線、爬升至筒倉上方天空、動線與筒倉徹底而完全的糾纏,提供工業遺址的觀光移動經驗。作為一個展覽式空間的規劃設計,動線是空間的主軸,觀者的路徑與視野在設計規劃中,介入既有遺跡的新路徑,看見了橋即建築的意涵。這是一個可以理解建築中關於橋與時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