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旅學-地域-自體性-宜蘭 西堤社福館

 黃聲遠/2001


去他的涵構 ……雷姆 庫哈斯 Rem Koolhas《XL\L\M\S》


這是一棟以都市場域設計作為回應何謂地域性的建築,同時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將焦點從中國圖騰轉向回看台灣現象的後現代主義建築作品。它將建築視為一個都市的契機,從都市的外部角度來思考建築,而不是從建築自身的元素。這個作品誕生在1995那個後現代主義氣數已盡及解構主義剛開始萌發的交潮期,這個作品回答了關於『地方性』這樣的題目,並且是以台灣城市樣貌的『現象』作答,而非當時後現代主義普遍流行的中國建築圖騰,強烈大膽的探索何謂台灣本土美學這樣關於『自體性』的文化提問。並且同時提出關於構成的拆解,自由隨意的構成,反向於一般精心雕琢,著重視覺優美的建築,提出解構主義的台灣式解答。


外觀表面上以台灣到處可見的違章建築作為設計樣式,似乎只是一種地域形式的現象模擬,仍屬象徵性之設計。但空間上對於『構成關係』的解放,達成延伸都市街道的效果,使得這棟建築產生了絕佳的都市連續性,在走廊上的移動如同在村莊中的自由,弱化建築強硬的封閉邊界特質。這也是黃聲遠建築的一大特色,基地周邊各處都市紋理仔細對應,尤其在這案子以屋橋連接堤防,以橋將建築物、社區、堤防做出連結,重新縫合提防造成的都市斷裂,使建築物產生最大的『都市效益』,不只是把一棟建築物當作是單一建築物看待,而是站在都市的角度提問,一棟建築能成為都市的什麼


中央的連接橋道使得公共空間自然通風、自然採光。以非封閉性空間,對外採最大程度的開放,使得來到社福大樓的所有公民都能自由的在建築物中行動。一座連接提防的人行橋連接建築與河岸,達成建築的連續性與地景特質。在走廊上的移動如同在村莊中的自由,弱化建築強硬的封閉邊界特質。去機構化的意圖,使得社福中心不同於過去衙門建築的制式性。社福中心應該如同村莊街道的延伸,與既有的都市街道盡可能的混合。


對於基地周邊的設計雖然是建築設計的基本,但大部份台灣的公共建築物無論是學校、機構甚至是公園這類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對於建築的思考大多是採取孤立策略,只關注於基地內的機能環境,較少對於基地外的都市空間創造採取積極創造的態度,除了回應基地周邊如創造人行步道、綠帶之外,更可以敏感於基地所處位置的建築都市潛力,使一棟建築能達成更廣域的都市改造效果,沒有一棟建築物應該是座孤島,每一棟建築設計都可以是都市設計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台灣老舊的都市環境中,公共建築物更是都市再生難得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