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紙般的構造,加勁了結構的力道、水鳥展趐的雙翼,幻化成中途停歇休息的遮陽亭、一波一波的海浪形成,主體,無數,轉折的斜面、整體得以變輕鬆,光線得以變奇巧......廖偉立
動態與建築在建築上的探索有幾個方向:
第一個是『模擬動態』,在表面上呈現模擬出動態的形式,無論是以圓弧流動的形式或是模擬如結晶的摺版樣式,以靜態的材料來模擬動態的擬態建築,以類似雕塑的觀點來設計建築,但建築終究不是雕塑藝術,任何的模擬動態最終都會陷入只是模仿的困境。如果創造的是身體性的動態空間體驗而不是只是眼睛的視覺傳達,建築與雕塑的重要分嶺之一即是關於身體的空間經驗,建築中的動態是身體經驗空間的創造。
第二個是『轉譯動態』,建築上關於動態的一種嘗試是藉由擷取動態的『變形』morphing,擷取某種『動態』與變形關係再轉化、轉譯而成為設計的形式或模式,例如藉由擷取流體的動態、人潮的動態、氣流的動態、透過數位動態擷取技術轉化成為形式的設計過程。將某種動態擷取再成為建築的動態,而非設計者的心理想像所模擬的動態樣式。如使用參數設計 (Paramertric Design)模式產生動態的形式過程,藉由參數的設定與輸入變化而產生出動態且多元的形式。
第三個是『物理動態』建築真正的具有物理上動態動作的能力,1960年以彼得·庫克(Peter Cook)為核心的Archigram,與當時英國的一批在西倫敦的建築學生,從新技術觀點思考設計對現代主義教條的批判,來提倡建築中的動態性與變化性,設計出移動的房屋、機器人廚房、漂浮旅館等充滿未來科技想像的建築,提倡建築不再成為固定於地面不可變動的資產,而是如同汽車般成為移動的動態設備。由科技製造建築的動態例如旋轉的房屋、旋轉的動態高樓,或是環境控制上應用動態開窗遮陽、動態風力導版、或是自然風力動態皮層,而這些這些在科技上與物理上能達成物理環境控制效果的動態實踐,或許對於未來的建築的開拓有著更大的關聯。
當代建築的特質之一是關於建築的『動態性』,藉由速度與移動所產生的型態,開啟出更多建築上關於『動態性』的探索,而這個案子的空間經驗所產生動態特質,縮影了近代建築中關於動態的局部。建築與雕塑的重要分嶺之一即是關於身體的空間內部經驗,藉由在建築中的移動產生出了空間的『動態』經驗,扭曲摺疊的建築動態形式產生凝結的動態感,而衍生出建築上與速度、時間、變位、形變等的討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數位設計工具越來越強化的情況下,無論是以『模擬動態』而發展成動態形式風格,或是以『轉譯動態』產生的動態形式,未來將會產生出更多眩惑眼目的『動態』建築設計,『動態』將成為未來建築的重要關鍵字。
這是一個窺探築中關於『動態』這一概念的建築。『動態』這個近二十年當代建築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衍生出了多樣建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