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凱 /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是作為橋而存在的…….馬丁 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校舍建築一向脫離不開幾個建築上基本模式的限制:走廊、樓梯間與橋,這三個基本建築元件構成了校舍的設計樣貌。這三個建築基本元素的範型高度制約著建築的設計思考,在學校類型的建築中,往往能看見對這些典型元素的突破意圖,意欲擺脫線性的牢固制約。這三個元素可以說是學校建築的本質,而在這個案子中,各別有著各自的思考,並整合在教室前的這一帶狀空間中。
學校類型建築則是一直沿著這樣的廊道空間模式所構成,於是線性廊道的單一性與均質性成了必然之善與惡。在這個設計中,可以看見對這樣對單一性的反對。這個案子以不同的封閉性格,來創造出廊道的多樣性,有的廊道被遮掩在高深陰影峽谷,有的廊道擴大成了平台, 將走廊與牆脫離而斜向撥移,創造出夾縫空間產生氣流與陰影。創造出廊道的異化特質,在無法迴避的線性中,改變其均質性。
樓梯開始成為建築中關注的設計樞紐,而將樓梯置於了建築的主導中心地位,建築幾乎可以說是以樓梯為主角。多數的校舍建築將樓梯以狗腿式(Dog-Leg)雙折梯,只照顧了行動了便利性。而在這個設計中,以建築漫步道的概念設計樓梯,將樓梯與外牆脫離,弧形綠化皮層牆遮影了樓梯與間隙活動空間,樓梯在峽谷中穿梭,創造出了空間『之間』。在這個建築中可以看見橋在建築中的關鍵詩意作用。